资讯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新民研究员团队提出,是我国首个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这一标志性进展预示着,我国科学家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后瞬间产生的“原初引力波”。
从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到1925年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诞生标志着量子力学初步形成,量子力学的建立堪称科学史上范式革命的典范,不仅为基础科学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还催生了众多革命性的技术应用。
7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召开全校领导干部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周琪出席会议并作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报告。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艳芬主持会议并通报学习教育及重点工作进展,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肖作敏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并通报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校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会议。
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采回了迄今最“年轻”的、约20亿岁的月球火山岩;嫦娥六号样品最古老的玄武岩可追溯至42亿年前,那时月球仅形成2亿-3亿年。从嫦娥五号到嫦娥六号的样品研究,为月球演化历史补上了关键几笔。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该所李金华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了月壤中各种磁性矿物,以及它们独特的磁性是怎样产生和保留下来的,揭开了月球背面月壳磁场弱、土壤磁性强之谜。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德干细胞研究中心和丹麦奥胡斯大学科学家合作,首次从一种名为灰鼠狐猴的小型灵长类动物体内分离出成体干细胞。这一成果为开发更接近人类临床需求的干细胞疗法铺平了道路。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我国首个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建成并实现首光观测,成功获取了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吉赫兹(GHz)频段清晰图像,标志着我国在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阿里实验一期“首光”成功获取了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吉赫兹频段清晰图像。在望远镜建设领域,“首光”是指望远镜完成安装调试后,首次成功捕获并记录天体光线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标志着望远镜从工程建设阶段转入科学观测阶段,更是验证设备性能、揭示潜在问题的核心环节。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联合多国科学家,推出了介观脑图谱的10项系列成果,细胞出版社7月10日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发布。
17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由侯小琳带领的环境过程示踪团队从零起步,建立起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高灵敏分析技术体系;通过严谨的科学实测和理论推导,首次系统揭示了我国环境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来源及传输机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多项研究空白。
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新发现——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来自极其亏损的源区,这可能指示原始月幔的极度亏损或缘于大型撞击事件导致的熔体抽取,揭示大型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产生巨大影响。该发现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深部月幔的演化历史,相 ...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并回顾了自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一年来,中国科学院统筹院内优势力量,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协同攻关的科研历程。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